有人說,世上沒有不帶傷的人,只有不斷痊癒的心。
其實,活着就像一場修行,從不諳世事到歷經滄桑,每個人都要走過這樣的旅程。
而終有一天,我們也會明白,帶着傷口奔跑才是人生常態,我們要做的,就是學會一邊受傷,一邊成長。
有一句話說,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,而是鞋子裡的一粒沙子。
能夠擊垮一個人的,往往不是那些艱難的困境,而是我們自身的桎梏。
世上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。
生活是一扇扇瑣碎日常的門,掌握好三把鑰匙,很多事情都將不惑而解,順遂無憂。
找到這3把鑰匙,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治療師。
第1把鑰匙:自知
所謂自知,就是了解自己、認識自己的能力。
很多人在遭遇痛苦時,往往會認為自己很不幸,受到了命運不公正的對待。
然而事實卻是,任何事都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,它會降臨在你的身上,一定有它的道理。
你的認知層次,你的情緒處理方式,以及遇事時的應對策略,都將決定着事情的發展方向。
周冬雨,90後雙金影后。都說她的運氣好,實則她貴在有自知之明。
有一次,一個大型古裝連續劇的劇組邀請她來出演一個角色美人。
古裝角色美人,這是多少年輕女演員的夢想,但是周冬雨卻推掉了這個炙手可熱的「大餅」。
她對導演直言:「我根本演不了,我不是那種大家認為的美人,再怎麼化妝,我也成不了沉魚的西施、閉月的貂蟬,而且我這個兒童般的身材太尷尬了,這個角色不適合我。」
自己有多少能力,和別人吹噓你有多大的能力,從來都是兩回事。
常言道,人貴有自知之明。
帶著這份自知,你就不會肆意高看自己,也不會輕易貶低自己;
會知道自己有哪些優點,也看得清自己有哪些不足;
你會有追求目標的勇氣,也有承擔後果的魄力。
你就是你,哪怕失敗了、受傷了,你依然是你,你的價值並不會因此而改變。
不自欺,就是認識自己的第一步。
真誠的面對自己,坦然的接受自己,天地將更加廣闊。
第2把鑰匙:自洽
人都有試圖說服別人的習慣 ,殊不知,這正是很多痛苦的根源。
若能換個角度,把時間精力用來說服自己,就會得到不一樣的感悟。
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「重構認知」,指的是在固有認知的基礎上,為自己打開新的看問題的視角,構建新的解讀世界的模式。
如果我們懂得,在當前的認知模式之外,其實還可以有另外的解釋框架,我們就不會陷入某種執念中,而是能重新建構起對同一件事不同的看法。
這個過程,就是自洽。
有句話說得很到位:「人生就是不斷說服自己,再好好陪陪自己。」
不管曾經歷過什麼樣的傷痛,你希望它成為過去,就得從內心深處接受它的發生。
所以,不要總糾結於追問「為什麼」,多想想,該怎麼說服自己面對它。
把自己說通了,也就不存在那麼多糾結與痛苦了。
第3把鑰匙:自律
要治癒傷痛,意味着在接受與反思問題的同時,還要懂得改變。
只有讓自己真正變好了,才不會重蹈覆轍。
當然,所有的改變,都得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。
而自律,就是實現改變的重要條件。
自律,本質上是對自我的調節和控制。
有了這種自我拯救的力量,它就能拽着你一直往前走,遠離負能量,用行動化解傷痛。
比如,堅持每晚睡前閱讀一小時、堅持每天練習一項運動、堅持每天為自己好好做一頓飯……
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小改變,一旦行動開始,你就已經啟動了新的行為模式,只要能堅持一段時間,自律就能讓你華麗蛻變。
很喜歡的一句名言:「我並不期待人生可以過得很順利,但我希望碰到人生難關的時候,自己可以是它的對手。」
人活一輩子,不如意事十有八九。
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,危機亦是轉機,能不能轉危為安,取決於你面對低谷的態度。
看到過這樣一句話:難做的事和應該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,凡是有意義的事都不會容易,成年人的生活里沒有容易二字。
正如俗話所說,成人不自在,自在不成人。
唯有自律,才能自救。
任何時候,積極的心態和高效的行動力,都是治癒自己最好的解藥。
在這個世界上,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,真正能治癒自己的,也只有自己。
心定人自安。
願你始終謹記這3把鑰匙:先自知,後自洽,再自律。
如此,才能於風雨人生中,活得勇敢、堅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