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者不爭,仁者不責,善者不評

智者不爭,仁者不責,善者不評

人這一生,其實,就是一個修口修心的過程。

膚淺的人,總以為,言語勝人、刻薄刁鑽是本事;

成熟的人,卻明白,不語也是智慧,沉默自有力量。

01、智者不爭

在爭論中獲勝的唯一方式,就是避免爭論。

沒有結果的事,一味爭論,只會自尋煩惱;無關緊要的人,始終強辯,只會自我消耗。

浪費的時間,本該交給重要的事;難得的好心情,應該留給值得的人。

事情有輕重緩急,認知分三六九等。

在雞毛蒜皮的瑣碎上,爭高下,只會拉低格局;與層次不同的人,辯輸贏,只會浪費口舌。

一笑而過,遠比唇槍舌劍更有姿態;心平氣和,遠比針鋒相對更顯魅力。

欲成大樹,莫與草爭;將軍有劍,不斬蒼蠅。

02、仁者不責

相信在生活中,你一定聽過這樣的話,

比如孩子磕磕絆絆,丈夫控訴妻子:「連個孩子都看不好,你還有什麼用!」

比如學生屢教不改,老師情緒崩潰:「你怎麼這麼笨,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!」

比如工作出現紕漏,上司不分青紅皂白:「想做你就好好做,不能做就回家吃自己!」

一句句指責,是一把把鋼刀,說者輕飄飄,聽者卻心如刀絞。

久而久之,吵著吵著,彼此的感情變淡了;罵著罵著,自己的口碑就淪陷了。

大道之行,不責於人。真正的聰明人都懂得,凡事先從自身找原因,而非一味推責,始終怪罪他人,發難周遭。

看過這樣一則小故事。

有一位悲觀厭世的年輕人,來到一座寺廟,希望得到師父的指點。

年輕人問:「師父,大千世界裡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太複雜了,不是爾虞我詐,就是虛偽以對,實在是沒意思。我該怎麼辦呢?」

師父沉默不語。這時,樹上鳥兒啼鳴,零星的鳥糞落下,剛好落在了他的肩上。

年輕人怒不可遏,生氣地用手指著樹上的鳥兒,放聲叫罵:「你這笨鳥,沒長眼睛嗎?」

師父聽罷,微笑著說:「施主,你想要的答案,就在你的手中。」

年輕人不明就裡,看了看自己的手,原來,指向別人的同時,還有三根手指正指向自己。

師父說:「樹木本就是鳥兒棲息的地方,鳥兒無錯,怪只怪我們站錯了地方。凡事多從自身找找原因,你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。」

有一句話說:人的眼睛很容易看到別人出的錯,卻很難看到自己的後腦勺。

其實,我們苛責他人時,最該問問自己:別人的錯誤,自己真的不用承擔責任嗎?他人的過失,自己就能保證不犯嗎?

埋天怨地,只會暴露自己的無能;百般責難,只會廉價自己的擔當。

以責人之心責己,以恕己之心恕人。成年人最大的成熟,是明白,與其挑剔別人,不如警示自我。

03、善者不評

有這樣一段話:「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,你就記住,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,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。」

不隨意給人貼標籤,不戴有色眼鏡看人,不評價,是克制自我的修養,更是兼顧他人的善良。

未知全貌,不予評價。其實,很多時候,即便我們真的知道真相,也沒必要大肆聲張。

生活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,別人無權干涉和指摘。我們不應該用自己的價值觀,去輕易定義和評價他人。
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身邊也經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:

過了30歲如果不結婚,不管你優秀不優秀想不想結婚,都會被說是剩女,越來越嫁不出去;

結了婚不生孩子,不僅會被催生,有些親戚甚至會直接問你是不是身體有問題;

如果離了婚,有些人會冷嘲熱諷看不起你,甚至認爲你這輩子都不會再好了……

這些隨意評判別人、用自己的生活態度定義他人幸福的人,說輕了是多管閒事,說重了就是沒有教養。

曾經看到過這樣一段話:

「不要隨便評價他人,我們的眼睛看到的都是不完整的世界,用不完整的事去評價一個完整的人,是一種幼稚。」深以爲然。

輕易評價別人是輕鬆的,可帶來的後果往往卻很沉重。你隨口說的一句評價,影響的可能就是他人的一生。

別人的苦,我們可以愛莫能助,但沒必要大肆聲張;

別人的生活,我們可以一知半解,但不該添油加醋;

別人的選擇,我們無法感同身受,但至少能做到尊重和包容。

知人不評人,知事不聲張,給他人以善良,給歲月以慈悲。

最後小編想說:

不爭辯,是不糾爛事的格局,更是專注自我的智慧;

不責備,是寬以待人的胸懷,更是躬身自省的修養;

不評論,是將心比心的情商,更是悄無聲息的善良。

願你我都能明白,眼睛總盯著別人的故事,就會忘記書寫自己的精彩。

要做自己生命裡的主角,而非他人故事的看客。

與朋友們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