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都捨不得扔是一種病,得治

什麼都捨不得扔是一種病,得治

人在年輕的時候,總是習慣給生活做加法:

見到喜歡的東西,不考慮需不需要,只管買買買;

步入社會,忽略自我感受,經營的人際關係也越來越複雜;

走得遠了,經歷得多了,總有一些心事,累加在心頭。

起初的房子是空的,心是澄澈的,後來,添置的物件越來越多,應付的事情越來繁瑣,生活也開始變得越來越低質。

有句話說,會佈局人生的人,內心一定是極簡的,懂得做減法才是真正成熟的開始。

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,扔掉不必要的包袱和累贅,才能把更多有價值的事物,請進生活。

1、丟掉家裡亂七八糟沒用的東西

心理學上,有一種效應,叫鳥籠效應。

如果一個人的客廳有了一個空鳥籠,過段時間,他很可能會買隻鳥回來養,而不是把籠子丟掉。

這種被物所累,成為物件「俘虜」的狀況,也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事。

比方說,家中有一些看著漂亮,卻很佔地方的紙盒,我們不僅不會扔掉它,反而會在盒子裡堆更多無用的東西。

時間一久,那些閒置的東西,還是會淪為垃圾。

生活中看似有用,實則無用的東西,我們總是習慣留下來,於是,東西越來越多,可控的餘地越來越少。

我們的生活環境,若是想要迎接新的事物,就必須狠心處理掉生活中的無用之物。

唯有及時捨去,物件有進有出,心情才會通暢。

2、丟掉那些不舒服的人際關係

活在這個世上,總有讓人不舒服的人際關係。

比如:有人覺得你好說話,什麼都找你幫忙,你幫了,他認為是本分,你沒幫,他就在背後中傷;

還有人與你三觀不同,話不投機半句多,很小的問題,都能和你爭得耳紅面赤。

礙於面子,你總是默許這種交往,卻在不知不覺中,委屈了自己。

有句話說得好:清理掉一些無用的社交,讓每段關係都脈絡分明。

成年的人世界,本就不易,不妨大膽一些,試著丟掉那些讓人不舒服的人際關係。

這讓我想起,我有一個朋友,他在與人相處時,最大的特點就是,既不熱絡,也不冷淡。

我曾熱心地準備將他拉進一些平台的群組裡,卻遭到了他的拒絕。

他告訴我,過多無用的信息,讓人焦慮,被迫營業的交往,叫人心煩。

在此之前,他已經退出了很多無用的群組,為的就是減少不必要的人際往來。

他還說,選擇與自己喜歡的人交流,然後遠離不舒服的社交,善待自己的情緒,感覺真好。

是啊,我們確實不必為了周全其他人,而委屈自己的心情。

憋屈自己的事,就拒絕;生命中無緣的人,就放手;傷害你的人,就離開。

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就會很簡單很舒服。

3、丟掉心中的執念

人生在世,草木一秋,最怕的,便是放不下執念,丟不掉爛事,過不好現在。

有句話說:「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,深淵也在凝視你。」

如果我們堅持和那些爛人爛事糾纏,放不過自己,那麼也終將在垃圾生活中傷害自己。

那些生命中毫無意義的堅持,那些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的抵抗,不會讓生活更有動力,只會讓你感覺更疲憊。

有些路啊,真的是回頭才有岸,重新啟航才有方向。

學著清理無意義的執念,輕裝上陣面對生活,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前路堵死了。

4、最頂級的生活態度是生活極簡,精神豐盈

一個人最頂級的生活態度,莫過於生活極簡,精神豐盈。

同種功能的物件,有一件,就無需再買第二件;

無用的物品,不要堆放,該扔就得扔;

只有騰出物理空間,內心才有餘地。

不喜歡的飯局、應酬,能不去就不去,差你一個,沒人會在意;

那些讓你不舒服,一昧傷害你的人,請果斷一些,學會離開,及時止損。

圈子乾淨了,心才會跟著安寧。

生活向來是喜憂參半,永遠也不要和自己過不去。

做一個拿得起,放得下,不困於心,不擾於情的人。

所謂斷捨離,是將握在手裡會怦然心動的東西留下。

斷絕不需要的物慾,捨棄不必要的圈子,脫離反噬自己的執念。

你若澄澈,世界就乾淨;你若簡單,世界就難以復雜。

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,而是一場精神的修煉。

願我們都能學會極簡生活:不為物擾,不為人怨,放過自己,把心騰出空來,好好去生活。